中新網蘇州9月25日電(周建琳)成功,可以複製並移植嗎?蘇州工業園區正在努力探索這一答案。
  當汽車駛過碩大的“蘇滁現代產業園”字牌,映入眼帘的是橫平豎直、合理規劃的路網,路邊的花草鬱郁蔥蔥,它們見證了蘇滁現代產業園二年多的成長腳步。
  “新實踐,新探索。” 中新蘇滁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唐研哲用這兩個詞來概括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蘇滁現代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的又一個項目。
  開發建設20年,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從發展初期的學習借鑒、要素集聚為主,進入了輻射帶動的新階段。眼前的蘇滁現代產業園只是園區走出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已形成了輸出經驗為重點,輻射帶動、共同發展的品牌特色。蘇州工業園區的走出去、輻射帶動已形成了鮮明的三個層級。
  首先是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這主要體現在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裡帶動園區周邊鄉鎮發展。園區率先把親商理念、政策創新、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產業佈局擴展延伸到周邊鄉鎮,極大地帶動了鄉鎮的發展。
  其次是探索跨區合作,擴大輻射帶動效應。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與蘇州相城區合作建立了“蘇相合作區”,以園區負責開發建設為主,在蘇相合作區內嘗試園區開發理念、開發模式的輸出和應用。兩年多來,在近50平方公里合作區內已引進項目76個,總投資近百億元。
  “蘇相合作區實現兩區的資源共享,並主要發揮蘇州工業園區的資源、品牌效應。”蘇相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潘春華表示,園區和相城是一脈相承,合作區旨在通過園區把相城區提升一大步。
  蘇滁現代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的第三個層級,即拓展輸出渠道,促進共同發展。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多種模式先後參與援建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新疆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的,在江蘇省內分別與宿遷、南通建立了蘇宿工業園和蘇通科技產業園,以市場化形式與安徽滁州建立了現代產業園。
  尤其是蘇宿工業園區,經過7年建設,全面移植蘇州工業園區經驗,已完成10平方公里高標準基礎設施,引進各類項目投資150億元,2013年實現業務總收入67.5億元,進出口總額1.5億美元,公共財政收入2.62億元,連續4年位居江蘇省共建園區考核首位。
  作為中新兩國的合作項目,競爭力固然是衡量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但關於“成功”,早在合作之初,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就確立了這樣的標桿:“不在於引進多少項目,而在於能否把新加坡積累的社會公共管理經驗、經濟管理經驗通過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介紹給中國。”
  無疑,這樣的“標誌”更具深意。
  實施“走出去”戰略,與硬件相比,蘇州工業園區更註重“軟件”輸出。
  行走在蘇滁現代產業園,遠遠望去,唯有一棵大樹孤獨地挺立在工地上。唐研哲說,這棵銀杏樹已有400歲,在大開發中,被保留下來,並專門為它打造了一個銀杏公園。
  在唐研哲看來,對於蘇州工業園區先進經驗的借鑒必須因地制宜。因此,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尤其註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他相信,銀杏公園必將成為滁州的新地標。
  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成功帶動了合作區域實現高水平規劃、高起點發展,但如何“走得快、走得穩、走得好”卻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不斷付出與積累的過程。
  “在蘇通科技產業園設立之初,管理團隊沒有任何招商經驗和招商渠道,”江蘇南通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周少華說,“蘇州的招商團隊來到南通,帶來了一整套的成熟經驗、評估體系、既有的合作伙伴和項目,幾乎是手把手地一路教過來。”
  7年來,蘇宿工業園的成功實踐為江蘇省南北合作、區域協調發展探索了豐富的經驗,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展示了多方共贏的美好願景。
  現任宿遷市副市長、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方文浜認為,對“軟件”的移植是蘇宿工業園實踐產生的最重要經驗之一。蘇宿工業園的合作共建並不是簡單地單向輸血、送幹部、給項目,而是全面輸出經驗理念的模式。
  說起“走出去”,蘇州工業園區其實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李光耀曾指出,“蘇州工業園區只是一個開始。這種合作不僅是與蘇州的合作,未來,也要在中國更多的地方以及更廣闊的領域積極複製與發揚”。
  今天,這一預言正在成為現實。(完)  (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背後有深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p56npoc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